鸿运国际官方入口1958年人民公社席卷神州大地王斯文,1944年出生。15岁读卫校,先后在华容县鲇市卫生院、华容第一建筑公司工作。1965年,任华容县原万庾公社永丰大队治安主任;1966年,任永丰大队党支部;2004年退休,担任基层党支部38个年头。
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7月1日,到10月底,有74万个农业合作社改组成2.6万多个农村人民公社,参加人民公社的农户有12000多万个。
1958年5月,中国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,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央提出的“鼓足干劲、力争上游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”的总路线。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,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,但是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。一些地区相继出现联乡并社转公社的热潮,在全国很快形成了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。运动中,以高指标、瞎指挥、浮夸风和“风”为主要标志的“左”倾错误泛滥开来。
由于大办食堂,家家户户没有小灶,人们食不果腹。农民到处找吃的,榆树皮、谷糠……都是农民能够填饱肚子的“美味”。
那几年,王斯文因为在卫生院工作,相对来说比家里人吃得好多了。有一次,他回家吃了一顿饭,是掺了糠或蔬菜的那种饭,鸿运国际食物的过于粗糙,让他腹胀拉不出大便。
人民公社化后,因为出大工、吃大锅饭,劳动强度特别大,而油水又不够。本来一个人一天有斤把米的饭量,实际上人均额度却没有一斤米。但是浮夸风、“”一时兴起,整个万庾公社也“放卫星”,向上申报亩产万斤。产量报得高,上缴公粮就要多,社员农民就要饿肚子,经常出现饿死人、病死人的情况。
现实是惨烈的,如何改变这种困境?王斯文回忆说,当时华容县陇西公社一生产队队长贺凤生,就直接向毛主席反映情况。“华容人民认为他的举动,对终结三年困难时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。”
贺凤生的父亲贺晓秋,是毛主席的救命恩人、姨表兄弟。大时期,毛主席遭受派的追捕,两次危急情况下,是贺晓秋冒着杀头的危险掩护毛主席出逃。后来两人之间虽没有见过面,但一直保持书信往来。解放后,毛主席还曾寄过400元稿费给贺晓秋,让他治病调养身体。
1960年,贺晓秋弥留之际对儿子贺凤生说:“你要把这年头下面发生的一切告诉毛主席,要让毛主席了解基层的线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八,贺凤生带着父亲的遗愿来到了北京。在与毛主席单独相处的时候,贺凤生竹筒倒豆子,把自己知道的所有情况都告诉了毛主席。
王斯文担任大队党支部的永丰大队,有15个生产队,460户,共1900多人,是万庾公社较大的一个生产大队。
历经和人民公社三年困难时期的阵痛,农民特别珍惜每一寸土地。在王斯文的带领下,鸿运国际将白车湖填埋,造出了千把亩的良田,还筑堤挽湖,建起了几百亩的精养鱼池。由于以前饿怕了,大队干部们不怕吃亏,晚上用马灯测量,鸿运国际白天同社员一起干活。
通电后,电机埠的建设也是该大队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飞跃。王斯文清楚地记得,大机埠50匹马力大,当时投资17万元,放到现在的物价水平价值百多万元。
不仅有大机埠,而且一个大队有一个10匹或者12匹的小机埠。机埠的建成,让大队水旱无忧。机埠也成为永丰大队农业生产的一笔宝贵财富,至今还在发挥作用。
每个人的命运需要自己的努力,但也需要时代的机遇。永丰大队生产一派向好的时候,党中央也在探索人民公社化的社会主义进程。永丰大队有15个生产队,大队部有9名、生产队有7名干部,冗员闲人不少,极大地耽误了生产力。1978年-1979年,该大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,推行精兵简政运动,让干部队伍有所减少。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供给不足的情况下,大队综合厂建立,有榨油机、轧花机和小卖部,能烧砖烧瓦、打米缝纫。综合厂自负盈亏地运作,为改善社员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。
王斯文是华容县任职时间最长的农村党支部之一,任职38年,跨越两个世纪。他被华容县委授予“有突出贡献的农村支部”,一年还有2万元的退休工资。他与万庾公社黄山村的黎光和(省代表、全国劳模,任职农村支部32年)等人一样,无疑是那个时代的“明星”。
因为工作关系,他见过很多大的领导。因为成绩突出,他出席过主持的全省积极分子代表大会(史称安乡座谈会)。
华容“四级农科网”建设,让永丰大队产业结构调整走在前面、且田土占比比例大。1970年以后,这里就开始种菜、甘蔗和西瓜等作物,一种就是两千亩。
长沙马王堆市场、红星市场竣工开业时,王斯文等大队干部还被邀请出席仪式。因为这里是蔬菜的重要供应地。
现在的王斯文,就幸福地住在万庾镇的集镇上,养育有5个子女。2个儿子分别在县经管局和自来水厂工作,3个女儿则分别开了店,从事餐饮行业;重孙子(孙女)也有5个。现年75岁的王斯文,每天还要喝点白酒。“是艰苦的基层工作经历,锻炼了我的强健体魄。”王斯文笑着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