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鸿运国际分享中心 >

  鸿运国际《大空头》:史上最疯狂的交易2015年上映的美国电影《大空头》,对08年的那场危机做了一次复盘。这部电影以做空次贷的投资者为主角,展现了这些提前嗅到寒意的天才,在万众狂热时谋篇布局,在山崩地陷时冷静出击,完成投资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战。

  电影《大空头》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:在全球投资者和老百姓损失惨重的2008年金融海啸中,有四路投资界的精英团队,提前察觉了美国非理性的房地产泡沫,通过一款天才般的工具,做空了次级抵押,最终获得巨额盈利,套现离场。

  在次贷危机中能够独善其身,已属困难重重,能够反过来利用危机赚取暴利,无疑是金融史上惊天动地的交易。在电影中,这四路天才般的团队分别是:

  空头一号:诺兰版“蝙蝠侠”克里斯蒂安·贝尔(Christian Bale)饰演的基金经理Michael Burry ,原型为Scion Capital的同名基金经理。

  空头二号:超级大帅哥瑞恩·高斯林(Ryan Gosling)饰演的投资银行家Jared Vannett,原型为德意志银行的交易员Greg Lippmannt。

  这四路人马最后的获益如何呢?一号团队Michael Burry的基金以6亿的规模在2007年为投资者赚取了7.5亿美金;二号团队的Greg Lippmann并非投资者,他的赚钱方式来自于向投资者推荐做空工具CDS,以此来赚取佣金,他2007年领取了4700万美金奖金。

  三号团队的Steve Eisman赚了多少钱没有具体披露,但他的基金最大规模有15亿美元,基金收益应该跟Burry的基金差不多或略少。四号团队的Cornwall Capital获利8000万美元,数额不大,但考虑到他们只有3000万美金的本金,这个回报也是非常可观的。

  综合起来,四路人马一共赚到了不到20亿美金。20亿美金的盈利,在普通人看来是天文数字。但事实上,在电影的四路人马之外,有一位真正的大空头,赚取的利润是20亿美金的足足十倍,他就是没有电影中现身的第五号空头:约翰·保尔森(John Paulson)。

  这位历史上通过做空赚钱最多的人,在电影《大空头》中完全没有露面(原因后面会讲),但在《The Greatest Trade Ever》一书中,John Paulson整个“假设-论证-筹资-下注-等待-收割”的过程被描述的很详细,这是一套经典的对冲基金运作流程。

  五支空头队伍的巨额利润,绝非运气跟偶然,而是步步为营运筹帷幄的过程。这次史上最大的做空,其实可以从一张简单的图表说起。

  在次贷危机之前,John Paulson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对冲基金经理,长期游离于华尔街之外,他接近40岁才成立自己的基金,经过10年的跌跌撞撞,2003年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到15亿美元,论规模只能算是无名之辈。

  Paulson身上也很难看出对冲基金大佬的影子,他出差坐经济舱、调研坐最后排、向上市公司提问时毕恭毕敬,45岁第一次结婚,对象是自己的女助手。无论是与众多华尔街少年得志的俊才相比,还是与住在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镇上的对冲基金大佬相比,Paulson都看起来默默无闻。

  跟三号空头Steve Eisman长期浸淫在次级抵押债券行业中不同,Paulson的基金公司前期主要做并购交易,对房地产几乎没有涉猎,在他的老朋友保罗·佩莱格里尼(Paolo Pellegrini)加入他公司之前,Paulson对房地产泡沫的理解,仅限于在房价飞涨的2004年将自己在纽约南安普顿的房子卖掉,改成租房住。

  保罗·佩莱格里尼是John Paulson在哈佛商学院的同学,个人经历曲折。在入职Paulson&Co.之前,佩莱格里尼已经两次离婚两次被解雇了,除了离婚得来的30万美元,几乎没有什么积蓄。

  Paulson只能提供给他一个初级分析师的职位,但他仍然感激不尽,每天起早贪黑,跟比他小20岁的同事一样在格子间里做着分析和研究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很快就有了惊人的发现。

  2004年的10月,佩莱格里尼在走廊里拦下了Paulson,第一次向老同学建议,用一个叫做CDS(Credit Default Swap,信用违约互换)的完美工具,来做空美国房地产。

  对于一个成熟的投资人,任何一次重注,都需要考虑两个因素:概率和赔率,也即“确定性”跟“收益比”。

  对于前者,需要扎实严格的基本面分析,对于后者,需要考量时机与工具。美国房地产价格,自大萧条以来就没有在全国范围内下跌过,“房价永远涨”深入人心,在次贷危机之前,鸿运国际很少有人敢去说美国房价会跌,遑论下重注去做空它。

 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,佩莱格里尼和同事一起做了大量基础的研究,最终汇总的结果就是一张简单的图表:自1975年以来剔除通胀的美国房价指数。

  佩莱格里尼发现:在1975年到2000年,剔除通胀之后,房价年度增长只有1.4%,但在接下来的五年,每年的涨幅却在7%,如果重新回到趋势线,房价可能的调整幅度最大可以到40%。

  这一张图,奠定了Paulson公司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依据。Paulson视这张图表为他的“罗塞塔石碑”,以至于打印出来整天像珍宝一样给展示给他的客户看(当然是在做空结束之后)。

  但这张价值连城的图表,所需要的数据并不高深,相信在次贷之前,有一大批专业研究人员曾经画出并凝视过这张图。

  著名畅销书《非理性繁荣》在2005年2月的修订版中,给出了充分的数据,对房价在2000年后的跳升做了明确的警示,但太多人屈从于趋势,而失去了常识。连美联储的主席伯南克(Ben Bernanke),在公开场合直接声称:

  要知道,Ben Bernanke可是研究大萧条的专家,站在最高宏观管理者的位置,理应窥全豹而察风险,但他对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事情,比如抵押公司利益驱动下的滥放、民众的激进地加杠杆、华尔街投行疯狂的打包交易、评级机构的睁眼闭眼,了解的仍然不够多,最终出现了误判。

  在国内,很多人将央行行长的讲话奉为金科玉律,例如中央政府和居民部门的杠杆率、债务违约和银行坏账的比率、债转股背后的风控等等,央行站在宏观角度能够看到的东西只是整个图景的一部分,肯定会有偏差甚至错误,毫不质疑全盘接受是非常危险的。

  比如那谁喊出的:“个人住房加杠杆,逻辑是对的。”不到一年,就调转180°,提示要警惕明斯基时刻了。

  Burry用最笨但是最有效的办法,分析了无数份抵押数据;三号团队的Mark Baum直接带队去楼市调研,甚至亲临亲临夜店,发现连一个舞娘都花5%首付买了五套房子,终于相信楼市存在巨大的泡沫。

  各路团队殊途同归,最终都得出了佩莱格里尼那张图表揭示的结论。而这张简单的图表,在不懂的人手中则一文不值,在懂的人手中价值连城,最终事实证明,这几条简单的红蓝线. 做空如何成为绝佳的生意?

  做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,原因就在于缺乏适当的工具,导致风险收益极为不匹配,因此,做空的死亡名单上,从来不缺乏功成名就的大佬、急于求成的冒险者和倒在黎明前的先驱。

  所谓CDS,是信用违约互换(credit default swap)的简称。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类比来解释:假设A银行在某西北穷省放了100亿房贷,A银行害怕这个省的居民还不起房贷,就在保险公司B这里买了一份保险:假设居民不还房贷了,保险公司B就要赔给A银行。这份保险,就叫做CDS。

  以Paulson做空次贷的基金为例,10亿美金的本金,可以购买120亿美元针对BBB级债券的CDS产品,但并不是付出120亿美元,而是每年交120亿美元的1%的保费,1.2亿美元。是的!给120亿规模债券的违约保险,只要1.2亿美元!

  在做空房价的过程中,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卖掉自己的住房,租房住,但这也是最没有性价比的方法。房价跌20%,如果你再买回来,加上交易费用可能只有15%的收益;房价涨20%,你再买回来,加上交易费用你损失会超过25%,显然不是一笔划算的生意。

  John Paulson在2004年把自己在汉普顿的房子卖掉之后,发现房子涨太快,根本买不回来了,索性租房住。

  四号空头团队的两个年轻人Jamie Mai和Charlie Ledley,毕业后一直租房住,布拉德皮特饰演的Ben Hockett发现自己的房子涨到了100万美金,但如果出租,租金只有2500美元一个月,年租售比超过30倍,于是也卖掉了,然后租了个公寓住。

  二号空头Greg Lippmann看了Burry的行动之后,经过严谨的分析(复旦大学毕业的徐幼于在分析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,就是电影中那个带着眼镜跟Greg一起去参加路演的中国人),马上就知道CDS对真正看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客户来说具备致命的吸引力,于是开始大规模创造这种产品,卖给懂的客户。

  在整个金融危机期间,Greg Lippmann的团队一共创造出350亿美元的CDS,为德意志银行赚取了丰厚的交易费用,另外德银自己持有了约50亿的CDS头寸,如果没有这50亿的做空头寸,德银在金融危机时的报表将更加难看。

  例如他们第一笔重大交易:买入一家叫做Capital One Financial公司的看涨期权。当时这家公司正陷入掩盖亏损的指控当中,股价在2天之内跌了60%,徘徊在30美金左右。经过仔细而深入地研究,他们认为公司潜在风险被夸大,如果公司造假,股价应该跌到0美元,如果不造假,股价应该回到60美元,他们认为不造假的概率超过50%。

  当时“以40美元在未来两年半之内任何时间购买Capital One Financial股票”的期权,售价只有3美元,于是康沃尔资本马上买入8000份,花费2.6万美金(相对他们11万美金的初始成本,仓位也不低)。不久之后,Capital One Financial的负面消息开始消退,2.6万美金的期权涨到了52.6万美金。

  得到了基本面和工具的支持后,应该要动手了!但在这之前,Paulson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,鸿运国际那就是:筹资。

  但一直到2006年6月,新基金一共才筹集了1.47亿美金,又经过几个月的努力,有了大投资商如彼得·索罗斯的加入,新基金终于筹到了7亿美金,加上公司之前管理的资金,能够用来做空次贷的粮草已经达到了数十亿美金,进而才有能力持有了高达250亿美金的CDS合约。

  但这个先驱者,在做空过程中,没有像Paulson那样对着客户娓娓道来,反而用较为强硬的方式来回应客户的质疑,在泡沫还没有破灭之前,Burry就在客户的压力下不断减持持有的宝贵的CDS头寸,甚为可惜。

  最终,尽管Scion Capital在运行期间给客户带来了489.34%的总收益,Burry仍然在2008年关闭了基金,拿着1亿美金的业绩提成,成为了私人投资者,这对他来说,或许是最好的归宿。

  有意思的是,Burry非常推崇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,而芒格却反对用CDS来做空。根据著名投资人回忆,他在05、06年就开始研究CDS,也曾准备大规模进入,但在跟芒格聊过后,打消了这个念头。芒格反对的理由很简单:

  但面对这种历史性机会,按捺住不心动是很难的。Paulson之所以能够赚200亿美金,一在于有更多的本金,;二在于做空的坚决,毫无电影中几个主人公悲天悯人,为普通平民担忧的态度。Paulson甚至与投行合作,创造出更多的CDO用来做空(多达50亿美金)。

  大帅哥高斯林扮演的Jared Vannett,作为“做空鼓吹者”,自然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。在被空头三号Mark Baum和员工狂骂了半天之后,他决定安排了这些做空者,去Las Vegas的行业峰会上,直接面见看多房价的交易对手,来坚定做空信心。

  跟Steve Eisman对桌的那个华裔叫做赵文(Wing Chau),总是一副挑着眉毛高深莫测欠揍的样子,职位是哈丁咨询公司的CDO经理,毫无疑问,他的结局是把客户的钱几乎全部亏光。后来上映,赵文还去起诉Steve Eisman和《大空头》作者,控告他们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毫无职业操守的骗子。

  在电影中,Mark Baum跟同事一起去评级机构质疑,得到了非常无语的回应,对方一副“你是哪个单位的?”这种语气,让Mark Baum深刻理解到,此时的华尔街,已经被抵押债券统统绑架,在“房价永远涨”的背景音乐之下,常识和风险被抛在脑后,抓紧赚钱才是王道。

  政府当然不会采用这种方式来,但这并非是一个完全没有根据的提议,我们不妨做一个荒诞但有趣的假设,假如美国政府也具备强大的干涉经济的能力,在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,他们是不是可以做下面这些措施,来避免危机蔓延,甚至避免危机出现呢?

  1) 房价暴跌或者涨不动的地区,如加州,鸿运国际停止供地。土地私有?可以直接立法严禁居民私有土地进入房地产市场,开放商施行预售证制度,严禁随意下调开盘价格;

  如果想要维持资产价格,一个“大政府”能够做的事情,要比“小政府”多的多,即使代价是违背市场精神和财经纪律。

  我们没有办法知道美国的历史是否会不同,但在当下,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可以直接观察的样本中,这个样本,它的M2在很快就将超过美国和欧洲的总和,总债务还在以两位数甚至20%的速度狂飙,一线城市房价已经全面超越纽约和东京,什么样的结局,我们不得而知。

  当所有掩盖起来的债务和问题都曝光于天下的时候,对于大空头们,是获得丰厚回报的时刻,对于普通美国人甚至其他国家的人,噩梦才刚刚开始。

  对于Paulson来说,这个当年不入流的基金经理,终于完成了他“一生的交易”,2年时间给客户赚取了200亿美元的利润,这场战役,将成为跟索罗斯做空英镑的战役一样,在后面很多年都会被人津津乐道。

  以次贷危机为例,在2006年,至少有数以万计的美国人,包括房产经纪人、审核员、压力越来越大的买房者,嗅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,但这些人是没有办法直接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。CDS根本不会在公开市场上出售,普通投资者连门槛都摸不到。